随着高校数字化转型加速,信息化建设已从“工具支撑”转向“战略驱动”。但当前多数高校面临IT治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:制度碎片化(如数据管理、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标准)、组织权责模糊(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协作低效)、标准缺失(数据口径不一、系统接口混乱),导致资源浪费、效率低下、风险隐患突出。
海贝达科技基于长期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及大模型、知识图谱技术,为高校提供“制度+标准+组织”三位一体的IT治理体系咨询服务,助力高校构建科学、高效、可持续的IT治理框架。
二、服务目标
制度体系化:建立覆盖IT规划、建设、运维、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,明确决策流程与执行规范。
标准统一化:制定数据、技术、应用三类核心标准,消除“信息孤岛”,实现跨部门/系统协同。
组织协同化:构建权责清晰的IT治理组织架构,明确信息化部门、业务部门、校级决策层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。
三、服务内容
(一)IT治理制度设计
基于高校现有管理架构与信息化现状,构建“1+3+N”制度体系:
“1”套顶层制度:《高校IT治理总体纲要》,明确IT战略定位、治理原则、组织分工及决策机制(如校级IT治理委员会职责、重大项目立项流程)。
“3”类核心制度:
IT规划与建设制度:涵盖《信息化五年规划编制指南》《信息系统建设立项规范》《项目验收与评估标准》,确保项目与学校战略对齐。
IT运维与安全制度:包括《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程》《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》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》,保障系统稳定与数据安全。
IT绩效与问责制度:制定《IT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》《信息化投入产出评估方法》,量化IT价值,落实责任追溯。
“N”项配套细则:针对具体场景(如全量人员管理、网络安全管理)制定操作手册,确保制度可落地。
(二)IT治理标准制定
围绕“数据、技术、应用”三大领域,制定全域统一标准:
数据标准:
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(如学生数据、教师数据、教学资源分类规则);
数据质量标准(准确性、完整性、一致性要求);
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(API接口规范、数据格式要求),支撑跨部门数据互通(如教务与学工系统数据联动)。
技术标准:
信息系统技术架构标准(微服务、云计算、容器化部署要求);
网络与安全技术标准(防火墙配置、数据加密等级、终端准入规范);
终端设备与软件兼容性标准(如办公软件版本要求、智能终端接入规范)。
应用标准:
信息系统功能分级标准(核心系统、支撑系统、边缘系统划分);
用户体验设计规范(界面交互、响应速度、无障碍访问要求);
业务流程数字化标准(如“招生-培养-就业”全链条业务线上化流程模板)。
(三)IT治理组织优化
构建“决策层-管理层-执行层”三级协同组织架构:
决策层:成立“校级IT治理委员会”,由校长任主任,分管信息化、教学、科研的副校长任副主任,成员包括信息化部门、教务处、学工处、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。职责:审议IT战略规划、重大项目立项、预算分配及重大风险决策。
管理层:设立“IT治理办公室”(挂靠信息化部门),作为常设执行机构,负责制度落地、标准推广、跨部门协调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执行层:明确业务部门“信息化专员”职责(如需求提出、流程配合、系统使用培训),形成“业务部门主导需求、信息化部门技术支撑”的协作模式。
(四)实施支持与持续优化
试点验证:选取1-2个核心业务场景试点新制度与标准,验证可行性并迭代优化。
培训宣贯:面向校领导、中层干部、业务骨干开展“IT治理能力培训”,覆盖制度解读、标准应用、组织协作等内容。
长效运维:提供1年免费跟踪服务,定期评估治理效果(如系统连通率提升、数据共享效率、用户满意度),动态调整制度与标准。
四、服务优势
数据驱动:依托教育数字化知识助手及知识图谱技术,精准匹配高校痛点,避免“纸上谈兵”。
全栈经验:团队涵盖教育信息化专家、IT治理顾问、标准制定技术人员,已为多家高校提供类似服务,落地案例丰富。
敏捷交付:采用“调研-设计-试点-推广”四阶段模式,3个月内完成核心制度与标准制定,6个月内实现组织协同落地。
五、预期成果
一套完整的《高校IT治理体系文件汇编》(含制度、标准、组织手册);
校级IT治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及议事规则;
业务部门信息化专员培训材料及考核机制;
试点业务场景治理效果评估报告(含量化指标提升数据)。